您好,欢迎访问爱游戏-体育app|全站下载!​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图片名

全国服务热线:0577-65809763

工程案例

电话:0577-65809763

邮箱:845063719@qq.com

地址: 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塘下镇塘下大道168号

工程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程案例

民生理论研究现状综述

发布时间:2024-01-23 来源:爱游戏-体育app|全站下载 1 次浏览

  据《管子霸业》载,“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这说明古人早已认识到民生与国家兴衰紧密关联。民生就是人民的生计,关键是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工者有其岗。民生问题是国民经济的核心问题,但我们对这种认识却摇摆不定,如在处理生产与消费关系、政治与经济关系等问题上,往往弱化消费与经济,更不会将民生看作头等大事。“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是对民生外延的现行概括与要求。但就本质而言,民生的核心问题乃基于人本主义的科学发展观,即生存发展自由三层次一体能否成为民生内涵,表现为生产为消费服务还是生产为GDP服务。基本问题是,生养;教育;科研;创业;就业;医保;居住;环境。明显问题是,寻找支持民生内涵外延的民生规律理论问题;资金筹集与使用问题;公平分配制度和原则问题;贫富悬殊和三大差距问题;GDP/房价/工资三者关系背离问题;公平、社会质效、GDP不平衡问题。下面就几例代表性观点作个简要综述。

  解决民生问题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指引,如不注重科学发展,最终必制约民生问题的解决。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要求总揽全局、统筹规划,抓住牵动全局的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明显问题。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群众对改善民生的需求日趋多样、标准逐步的提升,一些民生问题也逐渐凸显。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拉大、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协调及贫富悬殊等因素直接影响民生问题的解决。因此,要注意统筹好中央与地方、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政府与市场、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要兼顾好不一样的地区、阶层、行业和群体的利益关系,特别要关注农村、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体的民生问题,以推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的相互协调,发展速度与经济结构及质量效益的相互统一,形成城乡间、区域间、经济社会间,以及人与自然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为解决民生提供制度保障。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地位,树立“民生问题无小事”的观念,把富民、惠民、安民的政策措施加以规范化、制度化,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切实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实际做到发展成果归于人民共享(方庆来,2008)。方庆来从以人为本的民生概念、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时空、群体诸方面的关系进行民生问题研究的确全面,基本反映了当前民生问题的研究水准和范畴,有相当的参考价值。但这些观点缺乏原理和有机性,没找到规律的支持,绝大多数都是对社会上流行口号、套话和现象的综述,也没有针对温州民生问题给出可操作性的方法措施。

  我国现阶段民生内涵是指各级政府有责任解决的与广大人民群众生存与发展直接相关的基本问题。各级政府应当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主体,有责任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和基本的发展机会、基本的发展能力、基本的权益等。其主要内容:一是保障生存权,使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并跟着社会发展不断有所提高。二是保障最基本的受教育权,为未成年人提供免费的义务教育。三是保障劳动权,为适龄劳动人群提供就业岗位,以解决其基本的“生计来源”问题。四是保障最基本的健康权,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基础性的公共卫生环境和条件。五是提供基础性的住房保障,对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的改善提供帮助。六是提供基础的出行条件,使广大人民群众用得上、用得起普通的交通工具。上述由民生问题的内涵确定的6个方面的外延属于较低层次的、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具有以下基本特点:一是基础保障性。公共投入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状态和切身利益直接相关。二是安全生存保障性,进而考虑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社会福利问题,以提升生活质量。三是民生水平递增性(吕勇,2008)。吕勇明确了民生问题的责任承担者,但对政府如何改善民生缺乏可操作建议,对民生内涵与外延理解仍是来自社会现象和实践需要,没有探寻到确定内涵外延的规律依据,从而落下基础科研和初次创业二个重要民生项目。

  公平和效率问题既古老又现代,高效率的事物淘汰低效率的事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民众的普遍要求,事关民生和民心,乃至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可持续性,发挥的是稳定性作用。国际经验表明,处理好公平与效率问题,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进程中,公平和效率应保持一种有机结合、互促共进的关系。如果解决得好,就能既提高效率,又促进公平;如果解决得不好,不仅会导致效率下降,而且会出现社会严重不公的问题(涂点萍,2008)。“公平和效率”确是民生问题之源,解决民生问题必须研究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基于土地的不可分割性和土地单位产出率逐步的提升反映了古今中外科学技术创新造就的剩余价值慢慢的变多。而这些经济发展成果属于共产,应由全民共享。正因为有了这个天赋的理由,民众才能要求公平分配。涂点萍没有说出“社会公平正义是民众的普遍要求”正义依据,因而也难以得出公平是基础,效率乃丰富公平内容的结论。公平属生存公有规律范畴,而效率属发展私有规律范畴。遵循生存公有规律和发展私有规律实现计划消费市场生产模式是公平与效率有机结合的基本环境。

  学界研究民生问题主要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视角进行,中国人民大学郑功成教授最早就社会保障、就业、小康、和谐社会、科学发展等关键词研究民生问题。但这些研究内容侧重于民生现状描述、历史回顾以及对解决具体民生问题的对策、方式等方面,没有认识到生存公有和发展私有规律,也少见民生规律理论和有机系统性成果。无论是将民生外延理解为养老、就医、教育、文化、环保,还是理解成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等,都没有考虑到初次创业与基础科研二个重要内容。这是缺乏依据民生概念内涵对民生外延进行确认的规律判定标准,从而对民生理论把握不到位,也就不可能找到解决民生问题的科学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