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爱游戏-体育app|全站下载!​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图片名

全国服务热线:0577-65809763

工程案例

电话:0577-65809763

邮箱:845063719@qq.com

地址: 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塘下镇塘下大道168号

工程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程案例

浅谈地方学、地域文化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发布时间:2024-02-12 来源:爱游戏-体育app|全站下载 1 次浏览

  内容提要: 地方学是一项研究特定地域总体属性的综合学问,通观这一地方的历史与文化的根脉,也关注当今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独具的特性和总体趋势。地域文化是地方学的经脉和血液。地方学的各项研究方向都从地域文化的视觉角度来审视和探讨;而地域文化研究要在地方学总体框架下立论和探究,以使这项文化研究规范在地方学的范畴。

  地域文化是表现为地域性的文化现象,是通过特定地域的人们在继承和发展中创造的。地域文化是对特定地域空间内的生态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的诸方面做综合研究的学问。

  地域文化首先在地域范围上必须有确定的指向,有个核心的区域。其二,必须有独特的历史的文化的特性,是某种草根文化、乡土文化的发祥地,并且有着足够的影响力和延续力。其三,这种文化形成一定的体系,有相对完整的一个学术理论框架和一定数量的研究人群。其四,这种文化在历史上或当今的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过或发挥着重大的影响力。

  地域文化是特定时期和特定地域形成的国家大文化中的一个子系统,地域文化研究就是专门考察和分析某一地区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经济形态、政治状况、文化教育、社会习俗、文化心理等方面。透过区域文化研究成果,寻找出中国文化在地方上的表现特征,从而有助于更加清晰地审视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脉络。

  建立在北京联合大学的北京学研究所是一个重要的启示。建立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带动了一个学科,建立在包头市的西口文化研究会创立了西口文化学。本世纪初,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北京学研究所、温州学研究会、扬州学研究会、西口文化研究会、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敕勒川文化研究会、红山文化研究会、三峡学研究会、三晋文化研究会、科尔沁文化研究会等以地域文化研究和地方学建设为对象的学术单位相继成立,开启了地域文化研究和地方学建设的新篇章。

  以北京学为代表的属于学院派。以高等学府或科研所为依托,起点高,影响面广,实力强,成为地方学建设的旗帜。学院派有温州学、晋学、杨州学、三峡学、红山文化、敕勒川文化等。以鄂尔多斯学为代表的属于草根派,以故土的民间社团和文化人为依托,扎根当地,基础稳固,面对故土和相亲,爱家乡与爱文化同在,成为地方学建设的根基。草根派有上都文化、西口文化、科尔沁文化、察哈尔文化等。

  地方学建设与地域文化研究需要建立完整的框架结构规范和学术体系。全国的地方学建设和地域文化研究需要形成高架构的合力。在中国地方学建设联席会的基础上,进一步联络相关国内外学术团体,搭建地方学建设与地域文化研究的高端学术平台。草根派要走进学府,学院派要走进社会,共同构建深入植根于社会的地方学建设与地域文化研究的学科。

  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记忆,沉淀和结晶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实践和智慧。一个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区域或大或小,小到几村几乡,一城一地,大到毗邻的几地几域,属于一个特定属性的文化发祥地,特定人群的生存发展的集聚地,积淀了独特风情的社会生活境况。这种文化,这种地域,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进行挖掘、研究、阐释,继往开来,发扬广大,无疑是对人类走过的历史的追寻与弘扬,也是对人类前行道路的探寻与开拓。

  地方学作为一个学科还在一个拓展与探寻的阶段。多年来,我们在研究上都文化与上都文化学的过程中,追溯和延伸了对地方学与地域文化的理论探讨。我们的地方学与地域文化的理念是:把地区作为特定的范畴做综合研究,作为一个学术体系,探索地区特有的属性和衍变的过程,预测和推动地区的良性发展。地方学框架下的地方历史背景和文化、社会经济、社会发展、地理风情都应该从地域文化的视角切入,展示地区独特的属性和风采。国内外的地方学和地域文化研究,凸显了这门新兴学科的重大意义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地方对于一个更大的整体,它只是一部分,它的特殊性的奇异光彩,正是大整体辉煌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每个地区都在独自焕发着特有的活力,地方学和地域文化研究正是为这种各具特点的发展提供文化的营养和历史的动力。

  在国外,地方学被称为“地区学”。它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其奠基之作是美国学者马纳斯·查特杰于1963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的管理与地区学》一书。在该书中,地方学被认为是“研究人与物质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形态,以及适应物质环境的方式和能力的学科。它探讨的核心问题是空间或地区,即从政治、社会化经济的角度来研究地区的结构、职能和活动,并从中找出变化的规律,以不断地推动一个地区的社会化经济的发展。”“把地区(空间)作为一个固定的范围进行具体研究,以探索地区演变的过程,并预测未来发展的趋势”。地区学兴起之后,国外的一些大学设立了地区学专业和地区学研究所,并招收研究生。韩国首尔大学设立首尔学研究所。韩国的地方学研究成为研究各个地方历史背景和文化、社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综合学问。

  我国历来有撰写地方志的传统,留存了大量的地域文化的珍贵资料。几千年间的丰厚的人文资料,佐证了地方生存发展和地域文化的面貌。但是,一般来说,多属一些人物和文化的片段,缺乏系统和规范,还算不上现代意义上的地域文化。近代对于敦煌学、藏学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作为地方学我们一直还缺少一个学科框架和学术体系。

  客观地说,对国内外地方学建设与地域文化研究的现状,我们掌握得还很不够。仅就我们所知,作一个简要的分析,提出我们的见解,以供学界商讨。根据我们多年的上都文化研究的实践和参加各地的地方学建设学术研讨,我们认为近十几年来,地域文化研究开启了一个新的阶段。地方学建设初露端倪,值得下功夫认真探讨和推动。本世纪初,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北京学研究所、温州学研究会、扬州学研究会、西口文化研究会、三晋文化研究会、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三峡学研究会、敕勒川文化研究会、燕赵文化研究中心、珠江文化研究中心等以地域文化研究和地方学建设为对象的学术单位相继成立,开启了地域文化研究和地方学建设的新篇章。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2005年正式成立,由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发起,首批12个会员单位,至今有会员单位28个。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和北京学研究所先后担任轮值主席单位,每季出版一期《地方学研究信息》,每年有相关的学术研讨会召开。与此同时,还有徽学、上海学、齐鲁学、楚学等国内外许多地域文化研究和地方学建设的学术机构在不约而同地大力展开着地域文化研究和地方学建设工作。

  地域文化研究与地方学建设是近十年来社科人文领域一件突出的大事。有研究表明,十年以前几乎难以见到地方学与地域文化为专题的学术论著,近十年来这方面的课题不断见诸于学术报刊,数量和质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根据北京学文化学者张宝秀、包书月的统计,1979年至2011年10月以地方学为题目公开发表的中文文章总共8篇,其中2003年以后的6篇。以地域文化为题发表的文章1979年至2003年总共有536篇,其中2003年前75篇,而2003年至2011年10月发表文章461篇,后八年发表文章数量是之前22年的6倍多。地方学与地域文化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关注。

  地域文化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和新兴的学科总体上处于初始阶段。内蒙古各地的地域文化研究正规的起步多在近几年内,十多年的有三五个。2013年9月内蒙古地域文化研讨会聚集了14家各盟市的学术团体,交流了近年来内蒙古地域文化研究的成果,决定成立内蒙古地域文化研究联席会。敕勒川文化研究涵盖呼、包地区和乌兰察布、巴彦诺尔、鄂尔多斯部分地区,起点高,影响大,聚拢内蒙古多地的地域文化研究,形成了综合影响。鄂尔多斯学提出的比较早,并且与区外的地域文化研究团体长期坚持交流,取得了广泛的成果。在成吉思汗文化的研究和宣传方面有了长足的进展。包头的西口文化,立足包头和内蒙古西部,牵动山西、陕西,所办《西口文化》双月刊,已办36期,产生了广泛影响。科尔沁历史文化研究会暨孝庄研究会立足本土,追溯科尔沁部落和孝庄皇后的渊源,探究历史,服务现代,主办《科尔沁历史文化研究》,产生了广泛影响。赤峰地区的红山文化,以中华第一龙的出土闻名天下,成为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核心地区。巴彦诺尔一带的河套文化,岩画文化国内外闻名。乌兰察布一带的察哈尔文化,追溯察哈尔部落文化,探究当地历史文化渊源,崭露头角。锡林郭勒草原的上都文化,以百年帝都蕴育的历史文化内涵为切入点,揭示蒙元帝国文化本源和中华文明史的百年精华,把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汇融合的独特历史文化蕴涵呈现的历史文化意义和在人类文明进程的价值纳入学术研究的视野。一座上都城,半部元朝史。百年帝都成就了灿烂的上都文化。以元代首都——上都为标识上都文化体现了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交融的独特的文化,彰显了十三世纪中华文明达到的高度。联合国通过了上都遗址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佐证了上都遗址和上都文化的世界意义与历史文化地位。

  近年来,特别是近十几年来的实践,积累了地域文化研究和地方学建设的丰硕成果。毋庸置疑,北京学作为地方学首衢地位和首都学引人注目,鄂尔多斯学紧随鄂尔多斯现象和成吉思汗研究声名鹊起,上都文化学也伴随上都遗址获准为世界文化遗产大张名气。中国地方学联席会作为跨地区的全国性地方学研究机构正成为地方学研究的一面旗帜。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北京学研究所作为中国地方学联席会的轮值方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建立在北京联合大学的北京学研究所是一个重要的启示,各地的高等学府把地方学作为一个学科开展深入持久的研究,应该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建立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带动了一个学科并走进了学府,建立在包头市的西口文化研究会也创立了西口文化学,都是有深远意义的尝试,值得认真总结和探讨,以求提升到学术的层面,并不断得到推广和发扬。

  地域文化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和新的学科,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地域文化研究经历了初始阶段的摸索探寻之后,已经取得了一批初步的研究成果,达到了一定的学术水准。面对地域文化领域的诸多学术课题,需要大量的专项研究,作深入探究和学术归纳,以求不断深化地域文化的探寻和学科领域的拓展。现在该是对地域文化研究和地方学建设整体梳理深化探讨的时候了。纲举目张,只有提纲挈领地打好地域文化研究和地方学建设的理论基础,确立地方学建设与地域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规范和学术体系,才会有助于这项新的学科和学术领域的深入广阔地健康发展。

  不同区域和地方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和地方学体系,是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的客观现实。在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度,不同的地域,由于历史发展和地域环境的差异,在生活、风俗、语言、文化和经济、科技、学派等诸多方面都会存在着差异和特殊性。这种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性,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异彩纷呈,光芒四射,展示了人类文明的多姿多彩和祥瑞与辉煌。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地域文化研究和地方学建设,是一个国家大文化建设的分支,也是一个国家大文化建设的基石。从大文化的范畴来讲,它涵盖物资之外的属于精神领域的一切方面。文化是社会和历史发展的积淀和结晶,是人类和社会发展的活化石。地方学建设与地域文化研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各地古来已久的地方志,留下了多方面的大量地区地理和人文状况的文献。但一般都是某区某地一项或几项内容作为研究对象的居多,冠之以“学”的系统综合研究尚欠明确。起初大多关注某一地方或区域的学术思想沿革史。

  近年来我国各地的地方学和地域文化的研究机构不断涌现,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提出的新要求。地域文化的挖掘,实现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有贡献,体现了文化作为社会发展的软实力的重大作用。纵观地方学和地域文化发展的情势,可以看到以下几种情况。其一,地方学与地域文化研究需要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依托,快速发展具有较高实力的地区有着开拓地方学和地域文化研究的先机。比如,北京学、鄂尔多斯学、温州学等都有经济社会快速地发展的背景。其二,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是地方学与地域文化研究的基础和潜力。比如,上都学和上都文化。锡林郭勒草原是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相对落后,但是大元帝国的京城——“上都”在锡林郭勒,百年帝都成就了上都文化,这成为上都学和上都文化研究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其三,有传统的文化氛围和一支有学术功底的文化人。比如,晋学、齐鲁学、徽学等。这三个条件有一条都会有地方学和地域文化研究的兴起,达到的条件越多,学术研究的发展就会越快越好。一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较好实力较强的地区如果缺乏历史文化的渊源,又没有特殊的筹划和关注,也难以有地方学与地域文化研究的兴起。深厚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传统是地方学与地域文化研究的基础,对地方学和地域文化的明智的认知与高度的重视是后发的条件。但愿我们的地方学与地域文化研究更快地走出初始阶段,有条件的地方和个人都积极开启这项工作,有条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都设立相关部门,使地方学与地域文化研究一步步地走向成熟和辉煌。

  一个特定的区域的历史文化积淀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彰显了这个地区的历史色彩和文化特性,以鲜明的区域特点标识着这一地方区别于其它地域的特殊属性,显示着独特的风采。它属于国家整体和民族整体的一部分,它的独特性显示了整体的丰富多彩和华丽辉煌。作为一个子科目,对于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

  对于地方学建设与地域文化研究的长足发展,我们充满信心。对于地方学建设与地域文化研究队伍得壮大,我们充满着期待。依照我们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大家都认为,地方学与地域文化走进学府和走进社会两个方面应该着力推进。

  目前的地方学与地域文化学术队伍,大体可以分为学院派与草根派,两大体系。以北京学为代表的属于学院派。以高等学府或科研所为依托,起点高,影响面广,实力强,成为地方学建设的旗帜。学院派有温州学、晋学、杨州学、三峡学、红山文化、敕勒川文化等。以鄂尔多斯学为代表的属于草根派,以故土的民间社团和文化人为依托,扎根当地,基础稳固,面对故土和乡亲,爱家乡与爱文化同在,成为地方学建设的根基。草根派有上都文化、西口文化、科尔沁文化、察哈尔文化等。

  学院派的优势是在学术体制内,在体制内成长,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因为还不是一个显学科,不是一个热门学科,有后发的优势,也有后发的弱势,不被其它学科的精英看重。一个创新和成长的学科,学界的名分也可能让一些人瞻前顾后,畏足不前。也有一定可能会有一些业界的条条框框一定要遵循,必须顾及。

  草根派的优势是本乡本土,根基牢固,不仅是作一门学问,也是一份情感的寄托。甘愿为故土奉献一份赤诚,不计名望得失。有开拓的足够勇气和活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敢想敢干,意气风发,开拓创新,没有顾虑和羁绊。但因为在体制外,根底不足,创业艰难。势单力薄,人微言轻。

  两派的长足发展和密切地结合,应该能相得弥彰共筑辉煌。全国假如慢慢的出现几个到十几个北京学与几个到十几个鄂尔多斯学一样规模与影响力的地方学研究机构,就会有大的改观。现在的地方学研究机构规模偏小,资金不足,名望不够,理论体系欠缺,严重制约着学科的发展进程。

  地方学建设与地域文化研究作为一个学科,应该成为各地高等学府的一门专修课,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有地方学与地域文化修养的专业人才势在必行。北京联大1998年设立北京学研究所是一个大手笔,北京学已经进了学府,首都学已经进了学府。北京学研究所2004年拓展为北京市社科部门的北京学研究基地,走出了课堂,成为了一个社会场所。“立足北京,研究北京,服务北京”为宗旨,成为“地域性、综合性、应用性、开放性”为特色的跨学科综合性平台。已完成各项科研项目400余项,出版著作近50部。居校可以培养专业人才,开放可以面向社会,这应该成为各地的范例和旗帜。北京学已经走出了学府。各地的高等学府,有名望的高等学府,应该以开设地方学建设与地域文化研究专业为荣,把当地的地方学与地域文化引入院校,并从院校推向社会,以助力当地的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十年磨一剑,创立了鄂尔多斯学科。成立近14年,出版专著《鄂尔多斯学概论》、《比较研究与集成创新——鄂尔多斯学学科建设探索》,论文集《鄂尔多斯学研究》、《论地方学建设与发展——中国地方学建设与发展研讨会文集》、《地方学的应用与创新座谈会专辑》等学科建设方面的成果上百万字。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已经和当地的鄂尔多斯学院达成协议,鄂尔多斯学作为一门专业课程进入鄂尔多斯学院课堂。从群团民间学术机构登上了大学学术殿堂,完成了华丽转身,为锤炼和发展地方学与地域文化学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文化的活力。

  地方学与地域文化研究走进社会,走进课堂,必将使这门新兴的学科不断成长和成熟,以造福于我们的每一个地方和整个社会。我们期盼这一个地区学建设与地域文化研究的兴旺期早日到来!